樱花
社交媒体上,一则关于“武大的樱花树被摇,武大学生很愤怒却被怒怼”的话题被热议。按照亲历学生的记述,一名男子跨过护栏在樱花树下,疯狂的摇动枝干,只为营造“樱花雨”的氛围。男子边摇边笑,随行者起哄叫好,武大学生愤怒反被怒怼。对于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年春天都会在武大校园发生,外面的人急切的想进入武大校园看樱花,可粗鄙的行为却又让武大人表示不欢迎,这种对峙的局面已经成为定势,只要花一开,人一来,就瞬间火药味十足。
关于樱花,大多数人停留在日本樱花的认知层面上,花的颜色,纷飞的季节,都让人感到些许浪漫,这或许也为武大樱花被追逐埋下伏笔。实际上,武大校园内现有的樱花,也都是从日本移植来的樱花树。一部分是侵华时期的“国耻之花”,一部分是中日恢复邦交时的“友谊之花”,总之花的源头都在日本。
当然,大多数人看樱花也与这些早已无关,所谓的集体性民族主义和个体性浪漫主义比起来,早已越来越淡。不过,在没有强调武大的樱花时,大多数人对于樱花的了解,多是来自关于日本题材的影视剧。另外,近些年随着赴日旅游的人数增多,樱花的认识越来越趋于平常,而武大的樱花似乎就成为一种暂时没机会赴日亲历的补偿。
可惜的是,看樱花却不只是看樱花,围绕武大樱花季的“素质问题”,几乎每年都被各种诟病。最早的时候,武大的校园是开放的,看樱花并不需要预约,可当游客为患,素质低劣的问题发生太多的时候,武大方面不得不采取“封闭措施”,一场保卫武大校园的整洁和武大樱花的安危就此展开。可尽管如此,每一年的“樱花季”还是照样出现劣迹,着实让人感到一种无奈。
很多人或许会说,素质低下到处都存在,又何必纠结于武大的樱花季。可我想强调的是,既然能有情调来赏樱花,突破各种限制来体验浪漫氛围,为何就不能整理好自己的素质,将一场体验完美的进行下去呢?这其中的反差,分明显得很不协调。
单就摇树造出“樱花雨”而言,可能会让拍照显得更惊艳。但这样简单粗暴的行为下,自然就会让花期提前结束,很多游客就没有机会看到繁盛的樱花,这不免算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另外,要是人人都摇树成风,樱花树本身也是难以承受的,这样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树将晕死,人们不得不去日本看樱花,而到那个时候,因“素质低劣”终将会被国际友人嘲笑。
回到“武大的樱花树被摇,武大学生很愤怒却被怒怼”的事情上,这里面摇树作为“素质低劣”几乎没什么异议,而怒怼的事实却更加实证“素质低劣”的底色。我特别能理解武大学生的心情,谁都知道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被祸害总不免心疼,与他人相关的事情被祸害相对不那么心疼。
一个好素质的个体,就是能将跟自己无关的事物心疼起来的过程,哪怕只是摇树或者吐痰这么简单的事情,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影响他人,更不影响大环境。而对于武大来讲,不管是作为名校而言,还是作为景点而言,某种意义上,开放与不开放,最终的决定权在人们的素质上,而非过去人们强调的大学校门到底要不要开放?
关于,“学校围墙”的问题,不少评论家一说起来,就拿国外的大学作为参照。可实际上,他们却很大程度上忽略掉国外人的素质和国内人的素质之别。当然,这里我们讲的是普遍素质问题,而非说国内人的素质都不好,或者都低于国外人的素质。
从某种意义讲,所谓的围墙或者大门,也并非要把素质高的人也挡在外面,只是当素质低的人较多时,就不得不牺牲素质高人群的利益之便。坦白讲,就是素质低的人群在给素质高的人群拉后腿。只是,多年来那些素质高人群的呼声,却总炮轰大学的“围墙或者大门”,却从来不思考本质上的原因。
而作为低素质人群,却借助所谓的公平之便,悄然的混入人群,继续祸害周遭美好,想来也是很让人无奈,甚至闹心。当然,对于一些“围墙和大门”的筑起,也会趁着这种逻辑将素质高的人群排在外面,这不免就让人不快。
说到底,最坏的莫过于素质低下者,他们不仅让自己的言行受到限制和不待见,同时也让素质高尚者也受到牵连,不得不拉到同一水平被看待。武大的樱花相信并不势力,对所有人都会张开惊艳的花朵。只是,当有人要下“樱花雨”的时候,所有的美好秩序就瞬间破灭。
我常想,对于类似樱花的美好事物,本不应该和那些低劣新闻报道夹杂在一起。可现实的生活之中,往往却总是混合其中,不免让人感到不齿。如武大的樱花一样,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事物被迫成为“素质”的检验器,成为“围墙和大门”的筑造者。
这世间开放最难,可要是打算关起来,似乎往往就在一瞬间。就在前些天,看到有新闻报道说,武大樱花迎盛花期,游客入校需网上预约时不免心头一沉。我能想象到武大的无奈,也能想象到大多数游客的无奈。可到底是谁的问题,或许在下“樱花雨”的一瞬间,都随风而散,随风而逝,随风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