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部电影来看镜像对比民族电影的镜像鉴照

以镜像世界中的《情书》为代表,岩井俊二通过极致的影像表达,构建了几对双生花在镜像世界的回忆与探索,诉诸朦胧青春的回忆映像,同时也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隐喻社会问题,展现了日本影片视觉美感下的现实反思。

无独有偶,《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同为双生花题材类型的经典影片,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讲述着异国双生花不同的生活轨迹。

一、严肃话题的日式演绎

日本众多电影类型中,文艺片尤为突出,这与日本传统的物哀文化息息相关。物哀文化源自源氏物语,这种较为凄美,展现命运波折的文学作品,讲述着人性,自然,民族等话题。

这种审美一直印在日本人的灵魂里,从而形成日本文艺电影本土化的叙事风格。在《情书》中,导演在一段抱有遗憾的爱情故事中穿插讲述自我与生死的深刻话题。影片中的每一位角色和每一种情绪都被放大化,这些情感的交织生动演绎着生命中的思念、迷惘和挣扎,使观者与之共通。

这便是日本电影的魅力,能够细腻的流露情感,在不经意间打动观众的心。同一种话题,在西方得到了不一样的阐释。西方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更加重视自我观照一类的话题。

人们不断反思并探索人类的生存价值及命运。与日本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信奉神的力量。黑格尔认为,当人类面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抉择时将会产生矛盾,而这种矛盾将通过释放欲望或情欲的方式表达出来。

正如《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中多次出现的露骨性爱画面。这一场面利用身体充实反观内心的空虚,试图为观众展示主体置身于现实外的场景。导演通过象征介入的方式表达无法言说的缺失,对应自我追寻与困境的主题。

对比《情书》较为内敛的表达方式,《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的镜头语言是大胆的、赤裸的,许多无法言说的真实在影片中均以夸张露骨的镜头展现出来。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受到国家文化积淀、历史蕴蓄的影响,在主旨相似的情况下,日本的镜头语言更加注重细节化的情感描写,表现方式内敛含蓄,保持了本土化的特色,体现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观。

两部影片中均充斥着死亡的话题,东方电影和西方电影也会用不同的方式书写死亡。例如,《情书》中的死亡引领着希望。

透过死亡我们得以看到日本欣赏樱花飘落的美感。藤井树(男)的死亡展开了全篇故事,也是博子和藤井树(女)得以救赎的媒介,他的死亡不是终止,而是重新照耀了他人的未来。

这种对死亡的描写,与日本独有的武士道精神不谋而合。但《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中,死亡则大肆渲染了悲伤的氛围。

剧中的双生花都在一种设定的轨道中成长,互相弥补,共同演绎着一个完美的故事。当两朵双生花中的一朵陨落之时,死亡承接的则是另一朵双生花的破碎人生。

剧尾,法国的维罗妮卡最终见到了世上的另一个她,填补了内心的缺失,以圆满的救赎结局收尾。

因此,在两部影片背后,即便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但对自我的内部世界来说,客观世界只是背景,要正视自己存在的意义,感受自我本质与生命真谛。

综上所述,虽然东西方影视间存在文化差异,但各类文化的共同目的都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日本电影在描写中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细致与典雅,其吸纳西方技术的同时保持了本土化视角,选择用自己的节奏和角度拍电影。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展示本国的文化底蕴。

正是日式电影的细腻描写,给予了观者多角度的观照,引发观者对自我生存问题的再思考。

二、文化对话中的镜语解读

在全球化视域中,东西方文化多元发展,东方电影与西方电影逐步交汇。日本同其他亚洲国家新电影乘着“亚洲风”潮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突围而出,并逐步开启了文化对话意义上东西方电影交融共存的局面。

伴随着电影产业的在国际范围内的扩大,西方影视产业影响了东方电影众多领域。日本新电影借鉴西化思维的同时,深入本民族的文化核心,保留了本土文化特色,将特属本国的思维与情感的表达方式融入至全球化时代影像表达中。

自此,流溢着浓郁东方美学特色的影片步入时代影片视野,日本电影也因本国文化特色而树立了自成一格的日式风格。齐格弗里认为,“像电影这样一个最具群众性的手段,不能不屈服于社会和文化的习俗、集体的偏爱和根深蒂固的欣赏习惯的巨大压力。”

不同民族的电影作品都展示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这一逻辑起点下,以《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和《情书》为例,两部影片在表达对世间生死存亡、爱情情绪的渲染时,给予了不一样的反馈,展现了不同风格的主题阐述。

究其缘由,则来自诸多客观因素影响。例如二者基于不同的文化底蕴、社会现状、价值观和电影发展历史等等,各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电影的社会价值。在日本,电影制作的主要受众是国内观众。

导演通晓本土人心,对人性的剖析深刻而又平常。就像在一个平常的时段,给观众讲了一个平常的故事,但给予观众精神上震撼和冲击。

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日本电影更加注重影片对国内观者精神上的关切感。换言之,日本电影的感召性大于商业性。

其次,日本电影较为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在艺术表达方面,秉承着导演的艺术理念,同时借用舒缓明快,叙事自由的风格,表达了极其深厚的人性和情感。

日式电影不似欧美大片一样,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反馈,而是用微弱而持续的力量,将外界事态融入影片情绪中,利用真实和琐碎打动人心,耐人寻味。

综上,就《情书》来看,本片一如既往地沿袭了日本青春片的清新风格。从色彩上看,导演用逆光和过曝的方式勾勒,画面多呈清冷或温暖的浅色光调,给人以治愈的心灵感受,极大地强调了观赏美感;内容以纯爱为主题,着重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角色的情感变化,间接诠释人性情感的深层话题——现实的残酷,命运的流离。

影片缓缓细腻地讲述故事,摒弃了单向度的说教与自怜,给观众留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潜移默化的进行情感转移,给予观众关怀与感召。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的电影文化多以个人意识形态内涵为指向。在有关情感的影片中,神秘元素屡见不鲜,西方影片将不可知的宿命理论和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运用至内容表达中,烘托影片氛围感。

在西方宗教的硬性规制下,人们普遍认为灵魂是宿命般的存在。

因此,西方影片中总是出现心电感应的画面,聚集着宿命、直觉、预知、心电感应等神秘主义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一部神秘又感性的作品,汇集着导演特有的感知和视角,直达观者内心。

超经验的灵魂信仰,同时也有着对现实生存的深切体察和深度思考。对比《情书》,《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从视觉上看以暗色调的金黄色光芒为主。

同样是浪漫主题,但其呈现出的画面却凸显悲凉,极大程度的绽放了西方影片的宿命、唯美和神秘之感。

内容上看,故事性线索贯穿整部影片,情节环环相扣,全部围绕着在生死认识和自我认知与救赎的主题展开。

导演传递着一种独具西方色彩的思想,讲述一个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如何追寻真实的自己,追寻的同时又无法避免需要对真实自我进行一定地割舍,在抛弃与留存中不断挣扎,实现灵魂与现实的合一。

影片的主题方向选择从过去到现在,从灵魂到现实,从孤独到充实,多维度的诠释西方视角的生死认知以及个体的自我体认,赤裸地直面人性深处,揭露生死本意,予以观众无限深沉地思考。

电影文化产业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文化现象与经济现象,而且成为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和伦理,象征含义也不尽相同。也正是如此,本土化影片才弥补了那些潜在差距,表述出本民族特有的理解与感受。

与《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相比,《情书》少了许多有关哲理的探讨,多的是一份绵长的温柔。二者在深究人类自我的话题之时,我们能够发现影片中相似的哲学底蕴。

同时,二者间也夹杂着亚洲与西方相异的独特思考。东方的含蓄平常与西方的露骨神秘相互对照,这种差异感也使东西方影片在对话过程中共同生存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