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鼋头渚以“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的无边风月,以及晴阴雨雾等各不相同的景致,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季之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和无数中外游人。这个周末,细雨霏霏中,来到鼋头渚。
太湖佳绝处——这是郭沫若先生赞过的,毕竟有句老话,到了无锡,若是不游玩鼋头渚的话,等于没来过无锡!
走过太湖佳绝处的圆门,就是这个占地虽然小,名字却大气魄的水榭:涵万轩。站在亭内看出去,就是逶迤的长春桥,和一望无际的太湖,瞬间就理解涵万的含义了。据说匾额上的题词,还是乾隆的手笔。
大名鼎鼎的长春桥。每年春天,樱花盛开的时节,园林,老桥,遒劲的枝干上却开满层层叠叠粉白的花,桥外,春水碧于天——这里就是江南颜值的巅峰。
是的,桥两边,全是樱花树!
无锡赏樱的图片里,最经典,最美,最经常出现的画面,也就是这里了。
不过,这个季节,没有花,却有一群花一样美丽的姑娘们,原来,我们正好遇上了世界旅游小姐大赛的优秀参赛选手古风汉服在景区巡游,赶紧咔嚓几张!
这位小姐姐,不苟言笑,动作潇洒眼神犀利,手持长剑,俨然武侠片中快意恩仇的江湖侠女……
抓住一个漂亮小姐姐,镜头一对着她,马上露出明媚笑容,真是太nice了!
红衣妹子端庄大气,白衣妹子清新可人,看得我也想马上去定做一套汉服来穿了……
花树,园林,山水,和古风,真是太配了。
这栋水边的建筑,叫“长春花漪”——想象一下,三月,樱花盛开的时候,风吹来,花瓣落在水面,随风荡起涟漪,真是听听都醉了!有部八零年代初的老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里面有一个日本上野公园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建筑的正面又换了个名字,叫“绛雪轩”,今年秋天来得迟,天气过于温暖,这些樱花树上,又缀满了零星的花朵,地上,也飘着不少花瓣,一眼看过去,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清冷,雅致,精美。
圆月门,飘洒披拂的藤蔓,黛青色的瓦,墙边青苔的染痕,缝隙里冒出的小草——到处都是中国的、诗意的、优美的。
这些枝叶横斜旁逸的樱花树,都有几十年了,现在清静少人,等到了春天,这里就会聚集着最多的看花人。
待到上林春似锦,满城俱是看花人。
虽然下着小雨,但是游客也不少,毕竟对喜欢安静的人来说,雨天出游,游客少了,景致也就更宜人悠远了。
绛雪轩前的空地,就是徐霞客广场。这位旅游界的先驱,用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不过可能很少人知道,鼋头渚,是他出游的第一站。
荷塘连着太湖,亭台水榭小桥,移步换景。
弯弯的小小的石拱桥上,攀满了藤蔓,显得古朴又生趣盎然。如果划条小舟,缓缓穿过桥洞的时候,人只怕要平躺在船上,才能过去吧!
九曲桥被雨水洗得发亮,荷叶在风中翻飞,发出哗哗轻响。
从鼋渚春涛沿着太阶上来,就是灯塔。
这里是整个鼋头渚视野最好的地方,太湖仙岛就在不远处,帆船点点,像一幅水墨画,脚下则礁石林立,湖水拍岸,颇有几分卷云堆雪的味道。
灯塔原来是给行船的人们指明方向的,现在,就成了装饰,也成了鼋头渚的标志之一。
远处的湖面上,停着几艘七桅帆船,它也是目前太湖流域中船帆最多、船型最大的木制船只,被称为“渔船博物馆”。
充山大门口的水景苑,一派江南水乡风光,颇具渔家风情的小船停在水上,莲叶田田,秀丽又充满野趣。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水杉碧绿,笔直向上。
十月底前的每个周末,水景苑都会上演鸬鹚捕鱼表演,这是劳动人民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如果你恰好在周末出游,千万不要错过呀!
鸬鹚又叫鱼鹰,水老鸦,以前,在和网密布的水乡地带,很常见。经过训练后的鸬鹚,下水捉鱼快如闪电,是渔民的好帮手。渔民用绳索套住它们的脖子,这样鸬鹚发现鱼儿扑入水中叼起,就不会吞下去自己吃了,而是交给主人。
停在船舷上歇息的鸬鹚,有几分呆萌。不过它们一旦干起活来,那可真是“动若脱兔”呀!
一网撒出,网中尽鱼虾。
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太湖美》,唱出了太湖蕴含的一切美好。
午饭是在太湖人家吃的,大樟树下,绿荫映着红灯笼,喜庆又醒目。
小笼包子35元,银鱼馄饨30元。各点一份。
小笼包个头略大,纯肉馅,咬一口,带一点鲜甜的酱香味,是地道的无锡口味。
银鱼馄饨的汤里配着紫菜,干丝,清淡鲜香,在秋风略有些寒凉的时候吃上一碗,是对胃最大的慰藉。
这里食物都是经典的无锡风味,跑堂的阿姨也都是无锡人,清脆利索的无锡话,听起来别有趣味。
闲来我亦泛扁舟,风月无边一望收。太湖鼋头渚的美,从不限定在某个季节,四时俱可访,随时有美景。
如果要领略“江南”的神韵,无锡是座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城,而到了无锡,鼋头渚则不可不来。春日游人众多,秋天,却是错峰游太湖的好时间,挑个周末,走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