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简素到极致,
又带着超复杂符号系统的国度,
以四季为审美准则,
在春日盛开的樱花树下对饮畅谈;
在夏夜绚烂的花火大会上席地而坐。
今天就来给大家,
盘点一下那些在日本茶室里的,
七大美学文化。
无功利欣赏,
无差别对待,
丢下世俗观念,
解开情欲束缚,
从浮云般的“名”进入大地般的“实”里去。
你会发现:
凋零可以堪比盛开,
残破可以胜于完美,
粗糙可以好过光滑,
笨拙可以优于灵巧,
简朴也能美过华丽。
这便是日本茶道,
提倡应以"无中万般有"的禅宗思想为根底,
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
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这也是深入日本骨髓的侘寂美学。
日本茶道是一种仪式化的,
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
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
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
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
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
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
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
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
又要准确到位。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
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
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
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
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
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
轻品、慢饮、奉还。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
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
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饮茶完毕,按照习惯,
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
赞美一番。最后,
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
主人热情相送。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日本茶道是指沏茶、
品茶的一定程式。
更深入一层来讲,
日本茶道是一种以饮茶,
为手段的礼仪规范,
它涉及哲学、宗教、文化、
艺术、伦理、礼仪等多个领域。
茶道的基本特色是恬静和朴素,在百忙中挤出片刻闲暇,以达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讲究文化道德修养,它要求茶人必须作到“四规七则”,四规即“和、敬、清、寂”,这是贯穿整个茶道礼仪的宗旨和精神。
“和”代表平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隐藏在茶道具中间的艺术性,以及种种布置,摆设以及茶之汤,果子等,仿如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
“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
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侪间的敬爱。
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髓。
“清”则是清净,
清洁的意思,
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
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
在求取“静”的同时,
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
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
此乃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
也乃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千利休的“茶即禅”观点,
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
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
内心深深的加以沉淀的感觉。
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
在求取“静”的同时,
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
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
此乃禅学所生之思想,
也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学属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下面来一一解释这七大美: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
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求自然状态。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
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
『幽玄之美』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落之美。
『脱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进入茶室前的净水洗手等动作,也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谓的脱俗,不是表象的脱离现实的生存规则,而是令人在真实生活中,自然畅顺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师倡导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对脱俗最练达的诠释。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规地行走尘路,便不易迷失本我,会走得更逍遥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会的开始前或结束后,禁忌高谈阔论地炫耀财富和摆弄学问之谈。不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轻语温句的情趣之事。脱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时,求得此一刻的清净俗念之愿。
『静寂之美』
沉稳、安静、平和,面对日常中的“我”内省内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开始和完了,时常都是在一种无言的静寂中展落。从茶师到茶客到茶具到挂轴到茶花,均以静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静中品味动美。窗外的风声雨声鸟声,室内的水沸滚动声和茶师手中竹刷的轻动做声,众静皆一动过程中的寂美,是红尘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觉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静之美,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