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效果 http://pf.39.net/bdfyy/zqbdf/140811/4445757.html白癜风治疗效果 http://pf.39.net/bdfyy/zqbdf/140811/4445757.html
在中国诸多的网红里,李子柒算是一股清流。我印象中,好像就是从她开始,“网红”这个词的贬义没有以前那么浓了。
简单介绍一下,李子柒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主要拍摄中华美食及传统手工艺制作视频。看她的作品,画风就一个字——美。
李子柒本人很少上综艺,但网上关于她的争议一直没停过。前一阵子还因为其视频风格被越南博主抄袭一事上了微博热搜。
很多网友在批判“不论国界抄袭就是可耻”的同时,也有些人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在讨论上述观点是否成立之前,我们还是先用“拆分组合”的方法来简单了解一下“文化输出”这个词吧。
“文化”,是一个很多人可能经常听到但不知道该怎么向别人解释的概念。既然我们都不是哲学家,就用不着把它想得太复杂。我的理解是,只要和人有关,并且很多人都接受了的东西,就是“文化”。
“输出”这个词就比较好理解——把东西从内部送到外部的过程。
“文化输出”,顾名思义,就是把本土的文化传播到别的国家。你也可以理解为,本土文化在国外造成影响。
那么李子柒做到“文化输出”了吗?口说无凭,咱们上图。
这是截止写这篇文章之前,李子柒油管主页的粉丝数。跟微博不同,油管数据掺水量很小,粉丝数千万级别的博主,即实打实的“网红”了。要知道面向世界发出“中国之声”的“CCTV中文国际”也才53.5w粉丝。
李子柒的油管粉丝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在她每期视频的评论区里可以看到各种语言和谐相处的画面。外国粉丝们留言要向李子柒学习,因为看她的视频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要去中国旅游、吃中餐、学中文。
从这些影响上看,“文化输出”,李子柒确实做到了。
然而人红是非多。李子柒在全网走红后,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开始甚嚣尘上。
反感李子柒的人认为她拍摄的农村生活,本质上就是“田园式乌托邦”。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甚至会让外国人对中国产生误解,以为中国所有的农民都像李子柒一样过得很诗意。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我国“文化输出”现状而言,“量”比“质”更重要。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基本维持在了总体和平的局面。虽然坚船利炮真枪实弹的战争已经距离人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国家之间的“竞争”并没有真的结束。很多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悄悄进行着,这其中就包括大家可能没有听过的“文化战争”。
文化战争——即各国利用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对他国进行文化输出的一场无形的战争。
这种“战争”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那时,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都想要抢先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
虽然清政府颓败,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朝四万万老百姓也不是吃素的,敌人来了赶走就是。
就这样小打小闹地僵持了多年,清朝依旧屹立不倒。列强后来一盘算发现打仗是真划不来,清政府顶多割点地赔点款,于是决定另寻突破口。
第一次是输入鸦片,摧毁人们的身体,第二次是输入洋货,摧毁中国的小农经济,期间还派了各种传教士去往中国,在拔地而起的新教堂里向懵懂的老百姓们传授他们的天主教义。
这些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内部瓦解中国人的精神和思想。当大部分中国人都接受了外国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还怕打不开中国的大门吗?
如今翻读史书,不得不承认外国人确实会搞这些“绵里藏针”的东西。
就像以前夸人时髦,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真洋气”!大家都知道这个“洋”意味着什么。当外国的东西成为了中国人潜意识里的一种生活习惯,他们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这种影响力甚至持续到了现在,比如在香港和台湾,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深受殖民国家文化的影响,向往着过上英式或者日式的生活,甚至争着抢着要去修改国籍。
所以你看,“文化战争”不费一兵一卒,却有非常大的杀伤力。它就像病毒一样,不会立刻让人警觉出异样,而是默默潜伏在人们心中,直到最后人们已经习惯了与它共生,缺了它就会像犯毒瘾一样难受。
比如去年的“莫雷辱华事件”,中国的部分NBA球迷,在全网激愤并发声抵制的情况下,仍要不顾一切地去看球赛。他们自以为是的“执着”殊不知是让外国人看了笑话,嘲笑中国球迷在NBA面前就把国家给忘了。
当然有“侵略”便有“抵制”。民国时期有“抵制洋货”的运动,千禧年以后也有“抵制日货”的口号。
但经过砸车毁店的闹剧之后,我们已经知道,那种“一刀切”甚至带些暴力性质的人为阻止其实没多大用。
习惯了“崇洋媚外”的人并不会因为一句“跪久了”的指责就改变“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的看法。
在我看来,任何战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既然外国人可以用他们的文化来洗我们的脑,我们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我们的文化输入到外国。
其实国家很早就开始做这件事了。每年我们国家都要选派大量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到外国进行交流和表演,还拍了那么多宣传视频投放到外国的街头上,就是为了输出我们的文化,让世界了解并喜欢上中国。
官方的“代表作”之一还有孔子学院。为了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持孔子学院的建设,甚至一度不收学费,只要外国人肯学。
诚然这些举措都起了一些作用,但效果真的微乎其微。
说难听点,你让外国人去学中国人都不一定感兴趣的针灸、书法、太极拳,有什么用呢?那些愿意静下心来写毛笔字的外国人本来就对中国感兴趣而已。
古板的文化输出模式不能造成“人传人”的影响力,也并不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近些年接连倒闭的孔子学院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官方还有一个认知上的错误就是把“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看看国家宣传片里最常出现的元素是什么,故宫、长城、京剧、中医、老爷爷打太极拳……很多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确实,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否认。但你得先想清楚,究竟什么样的文化输出是当今的流行趋势啊。
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吧,毕竟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大家有目共睹。
美国向世界输出了好莱坞大片、超级英雄、迪士尼动画、爵士嘻哈等等。
日本则向世界输出了动漫、任天堂、AKB48、初音未来、JK洛丽塔等等。
发现共同点没有,它们都没有直接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而是把文化植入进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载体中,让大家玩着玩着就对其产生了兴趣。
记得以前和我一起学日语的同学都非常想去日本玩。他们夸赞日本的樱花很美,忍者很酷,歌舞伎也很华丽。即使他们其实从未看过真正的樱花,了解过忍者的历史,也从来没看过正宗的歌舞伎表演。
他们仅仅是看了一些动漫而已,就对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愿意花时间去学一门可能生活中都不太用得到的日语。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完完全全可以套用到“文化输出”上。与其拿着课本一板一眼地教,不如放一部质量上乘的综艺让大家乐完了还能有收获。
当然在这里不是鼓励把文化“娱乐化”,“娱乐至死”也不是什么好事。只是想让大家转变一下思路,不要一听到“文化输出”,就觉得假大空没意思。
“文化”就像水一样,人们愿不愿意喝,就看你加的料香不香。
以美国的超级英雄为例,为什么漫威会火爆全球呢?
首先得从英雄的塑造讲起。
虽然人们总嘲笑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国家。但美国人却很擅长把他国的历史文化改造包装一下为我所用。从漫威电影到迪士尼动画,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的影子。比如漫威中的雷神来源于北欧神话,而《寻梦环游记》的背景则取材自西班牙亡灵节。
美国的超级英雄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美国队长”,从名字到打扮都有很强烈的暗示意味。让你看到金发碧眼手拿盾牌的肌肉帅哥就会不自觉想起美国,这就是美国想让大家对它产生的印象——看!我们很强大!我们可以拯救世界!我们也可以拯救你!
“美式英雄主义”深深烙印在这些文艺或者娱乐作品中,甚至可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谁少年时期不会崇拜那些招式炫酷的超级英雄,青年时期不会憧憬华尔街式的精英生活,中年时期不会向往西部牛仔的浪漫呢?
说到底,美国人很擅长给人塑造一种幻想,一种对美国的“幻想”——自由、奔放、无限可能,喜欢这种“幻想”的人自然就会对美国产生兴趣。
回到文章一开始所说的,很多人指责李子柒的理由是她在制造“田园式乌托邦”。
但是,你必须承认,她的方法很成功。深究一下,其实李子柒通过塑造美好的田园生活来吸引观众的方式和美日等国家用拯救世界的英雄来吸引观众的方式大差不差,都是在满足异国人对本国的某种“幻想”,不管这种“幻想”真不真实,起码它能成功吸引到人,能吸引到人,才能再谈其它的事情,不是吗?
其实李子柒选择了最实用且高效率的一条路,毕竟孔子学院里的一位老师只能影响班上的30名外国学生,而她一个人就能影响成千上万的外国人。
诚然,我们的一些文化很优秀,但是不通过更多的“曝光”谁又看得到?而且“曝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千千万万像李子柒这样擅长“包装”的人或者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慢慢实现。不管外界对李子柒是褒是贬,我都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像她一样的人能越来越多。
毕竟鲲鹏展翅,亦需好风借力。